三年!民政部集中治理农村低保腐败和作风问题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和地方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某些基层干部更是盯上了这块“唐僧肉”。这些基层腐败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手中不大不小的权力为自己及家人亲友谋取私利。
民政助理59次向低保户索要“好处费”
从2013年4月到2018年10月期间,乾安县大布苏工业园区原民政助理刘凤军就以各种名义索取、克扣低保户的“活命钱”。先后59次索取、收受59户低保户钱款10.34万元。
“我这个民政助理也干不长,谁上来都得捞点。”
“这玩意没有讲价的,爱办就办,不办拉倒。”
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
2018年12月17日,乾安县纪委监委决定对刘凤军涉嫌受贿犯罪问题立案调查,等待刘凤军的将是法律的严厉惩治。
村干部全家12人都是“低保户”
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勤兰村委副主任包泰光,利用负责“低保公示”的便利,为自己的儿子、侄子、外甥等三亲六故共12人违规办理低保。国家给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命钱”,被他当成了自家的“小金库”。
“给别人还不如给自己家人”,包泰光这句“掏心窝子”的话,将一些基层干部把集体财富视为“囊中之物”的心态暴露无遗。
民政部:三年时间集中治理农村低保腐败和作风问题
农村低保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兜底措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自农村低保制度建立以来,各地在规范完善制度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但也必须看到,农村低保制度在规范管理、高效运行、公开透明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为此,民政部、中央纪委驻民政部纪检组决定在全国民政系统组织开展农村低保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将利用3年时间,集中治理“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等问题。
在惩治腐败问题方面,以财政供养人员和村(居)委会干部、低保经办人员尤其是民政部门干部职工近亲属违规享受低保为重点,严肃查处农村低保中的“人情保”“关系保”问题。严厉惩治县乡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委会干部在农村低保经办服务中,利用职务便利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违纪违法问题。
在查处作风问题方面,坚决纠正农村低保工作中“四个意识”不强、责任不落实、措施不精准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认真整改乡镇政府和县级民政部门在农村低保工作中作风漂浮、敷衍塞责、不敢担当,审核审批主体责任不落实,对群众申请推诿、刁难、不作为,审核审批效率低下等问题。认真整改低保动态管理不到位,监督检查流于形式,未公开投诉举报电话或电话开而不通、开而不用,日常监督不深入、不持久、无实效等问题。
俗话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权力不分大小,都必须在有效的监督下运行。对于农村基层治理来说,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完善管理流程,充分满足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