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官宣!超1500只基金火速降费,行业已巨变

时间 • 2025-08-05 06:17:52
产品
管理费
基金

作者丨崔文静,李域

编辑丨姜诗蔷,包芳鸣,刘雪莹

图源丨图虫


公募基金降费方案落地



市场传闻已久的公募基金降费正式落地。


证监会7月8日官宣,公募基金费率系列改革措施推出。此番改革旨在坚守普惠初心,积极让利于投资者,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在提升财富管理效应等方面发挥更大功能效用,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投资者。


改革亮点颇多。


首先,在坚持以固定费率产品为主的基础上,研究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试点。近日,证监会正式接收11只浮动费率产品募集申请,包括与基金规模挂钩、与基金业绩挂钩两类。


其次,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存量产品争取于2023年底前降至该水平。


再者,预计将于2023年底前完成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的下调和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披露机制的完善;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规范预计也将于2024年底前完成。


与此同时,为配套上述措施的落实,监管也将采取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大力引入中长期资金,支持基金公司拓宽收入来源,降低基金公司运营成本,进一步优化基金销售行为等。



推出基金规模挂钩与基金业绩挂钩产品


境内外实践表明,浮动费率产品会放大公募基金行业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不利于基金公司保持投资行为稳定性;对资本市场产生“助涨助跌”效应,加剧市场波动,对其大范围发展推广应当持审慎态度固定费率模式既符合国际成熟市场惯例,也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特征较为契合,应当予以坚持。


为此,证监会在坚持以固定费率产品为主的基础上,研究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试点,完善公募基金产品谱系,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前期,证监会已受理一批与投资者持有时间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近日,证监会又正式接收11只浮动费率产品募集申请,包括与基金规模挂钩、与基金业绩挂钩两类。


产品设计方面,与投资者持有时间挂钩产品按照投资者持有产品份额时间分档收取管理费,投资者持有份额时间越长,支付的费用水平越低;与基金规模挂钩产品按照基金管理规模分档收取管理费,产品管理规模越大,适用的费用水平越低;与基金投资业绩挂钩产品按照基金业绩表现分档收取管理费,费率水平双向浮动,收益表现不达约定水平时,管理费水平适当向下浮动,收益表现超越约定基准时,管理费水平适当向上浮动。行业将在深入研究、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款、推出一款”的原则,研究推出更多类型浮动费率产品。


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管理费于年底前降至1.2%


降低权益类基金费率是此番改革的重中之重。


证监会提到,我国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相对较高、个人投资者持有规模较大,因此,先行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充分体现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人民性。


证监会表示,7月8日起,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部分头部机构已公告旗下存量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降至1.2%、0.2%以下,其余存量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将争取于2023年底前分别降至1.2%、0.2%以下。


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也将同步降低。证监会提到,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背景下,应当客观看待证券公司研究服务为提高基金管理人投研服务能力、助力权益类基金发展发挥的作用。


证监会拟逐步规范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相关改革措施涉及修改相关法规,预计将于2023年底前完成。


完善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


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将同步改善。


长期以来,销售机构是推动我国公募基金行业特别是权益类基金发展的重要力量。除直接收取认申购费、销售服务费、赎回费之外,销售机构还从基金管理费中收取一定比例尾随佣金,2022年,销售渠道相关费用占公募基金费用总额的比例约37%。


证监会指出,将通过法规修改,统筹让利投资者和调动销售机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预计于2024年底前完成。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披露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证监会提到,通过更为明晰、详实的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知情权,便于社会公众监督,推动行业机构归位尽责。修订基金产品资料概要,以更醒目、简明、通俗形式披露基金产品综合费用;修订基金年度报告模板,分别列示基金公司管理费净收入与尾随佣金支出;强化基金公司证券交易佣金年度汇总支出情况披露要求,全面反映证券交易佣金费率水平和分配情况。上述改革措施涉及修改相关法规,预计将于2023年底前完成。


大力引入中长期资金,支持基金公司拓宽收入来源


在推出公募基金改革力措的同时,监管也将出台系列配套措施,助力基金公司降低成本,促进行业向好发展。


首先,大力引入中长期资金。加强跨部委沟通协调力度,推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推动解决公募基金长期资金供给不足、投资稳定性不强、长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助力权益类基金发展,推动行业实现“总量提升、结构优化”。


其次,支持基金公司拓宽收入来源。推动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证监会《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近期已公开征求意见),支持基金公司申请基金投顾业务资格,实施业务转型,提升服务能力,拓宽收入来源。允许基金管理人依法对个人养老金等特定资金投资的基金份额设定更低的管理费率,提高公募基金行业综合竞争力


再者,降低基金公司运营成本。进一步优化公募基金交易结算模式,推进基金后台运营服务外包试点转常规,支持中小基金公司降本增效。强化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公募基金行业统一直销业务平台,汇聚全行业直销力量,进一步增强基金公司直销服务能力。


此外,进一步优化基金销售行为。持续引导基金公司、销售机构牢固树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践行“逆向销售”,完善内部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减少“首发冲动”,发力持续营销,加快从“重销量”向“重保有”转变,更好实现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多家基金公司火速行动



多家公募今天(7月8日)立即宣布调整。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包括南方、广发、博时、中欧、银华、前海开源、鹏华、招商、汇添富、兴证全球、上海东方资管、易方达、华安、嘉实、富国、工银瑞信、华夏、交银施罗德等18家基金公司发布降费公告,涉及的降费基金有1500余只,降费时间为7月10日起。


多家管理费率高于1.2%的公募基金产品,宣布降低费率至1.2%或更低。部分托管费率较高的基金也公告降低托管费至0.2%及以下。业内预计,此次管理费率下调,预计全行业由此每年将向基民让利100亿元以上。



基金降费大幕已启



就在昨天(7月7日),一则“权益保有规模前20名基金公司(2022年底数据)会在本周六发公告,对管理费率高于1.2%的产品将管理费调整为1.2%,周一生效”的消息引发基金业内外热议。


“降费肯定是利好。”资深基民王先生说道,“降费可以节约成本,相当于提高长期回报。但是,我们还是更期待那些水平高的基金经理管理的费后收益。”


一直以来,公募基金管理费“旱涝保收”的模式备受市场诟病。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公募行业总规模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6月底,公募行业总规模达27.77万亿元,与2019年初总规模的13.77万亿元相比,增幅高达102%。


与此同时,头部公募的管理费收入水涨船高。特别是在权益类基金取得平均负收益的2022年,公募基金收取的管理费却创出历史新高,计提的管理费达1441.43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了1.71%。


对此,某公募基金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募降费是行业大势,但是除了管理费的下调,解决基民的预期差问题还需要关注市场高点时扎堆发新基,以及一些知名基金经理“一拖多”等基金产品审批、营销多个环节的问题。



备受诟病


2022年,公募基金亏损总额达到了1.45万亿元,是近十年以来亏损幅度最大的一次。


但是,公募基金收取的管理费却创出历史新高,计提的管理费达1441.43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了1.71%。


据天相投顾统计的2022年公募基金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基金管理费收入小幅增长,所有披露年报的基金管理人(包括基金公司、券商、保险资管等)从基金资产中获得管理费收入达1442.43亿元,较上年增加24.24亿元,增幅约1.71%。


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2022年管理费收入最高的4家公司分别为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和华夏基金,分别获得101.51亿元、73.58亿元、61.77亿元和60.48亿元。此外,汇添富基金和南方基金当年获得的管理费也在50亿元以上。


这在外界看来,公募管理费的收取模式成为了一门“旱涝保收”、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事实上,公募基金有牌照壁垒,在基金的运作过程中收取一定费用以承担必要的开支,是全世界都通行的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公募基金受到市场诟病和投资者吐槽主要集中在基金产品的预期和实际收益的偏差较大。


比如,前期一些发行火热的消费、医药、新能源等基金,目前仍在持续亏损,但是这些产品却给基金公司带来了不菲的管理费。


此外如某些三年持有期产品,在确定的收取三年管理费的模式上,基金组合投资的风险分散效果并不明显。


记者梳理了2020年以来成立的带有两年和三年持有期的基金,并排除FOF(基金中基金),共统计出95只(不同份额合并)带有持有期的基金。


截至6月19日,有75只基金收益为负,占比超过70%。其中,亏损超过30%的有嘉实优质核心两年持有A、银华富饶精选三年持有、东方红启兴三年持有A、东方红启瑞三年持有A、工银圆丰三年持有和嘉实时代先锋三年持有A。


与产品成立初所宣传的“给价值一些时间”,实践基金经理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力争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等口号大相径庭。



行业巨变



今年5月,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直接向“旱涝保收”的公募基金“开战”。


5月23日,招银理财发行的一款类公募基金产品“招卓价值精选类权益类理财产品计划”,打破公募产品收取固定管理费的“行规”,创新规定“产品当日累计净值低于1元时,管理人将从下一自然日起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直至该产品累计净值高于1元(含)后,管理人恢复收取理财计划固定投资管理费,引发市场关注。


资深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表示,“不赚钱不收费”打破了行业固定收费、旱涝保收的收费规则。


事实上,今年以来,不少公募基金加入了降费大军。


统计显示,6月以来,已有中银、创金合信、国联安、富国、汇添富、百嘉、长信、泰信、万家、中融等基金公司先后公告,调低旗下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及C类份额销售服务费。


其中,下调幅度较大的是泰信基金旗下泰信鑫利混合基金。据该基金6月26日的公告,其管理费率由1.2%/年下调为0.4%/年,托管费率由0.2%/年下调为0.1%/年。


不过,在今年以来降管理费的基金产品中,固收类产品占大头,主动权益基金下降的比例偏低。


天风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管理费率在1.42%左右,较2021年和2020年的平均管理费率1.41%变化不大。


普通被动型基金平均管理费率由2020年底的0.534%下降至最新的0.519%,呈逐年下行态势;债券型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由2020年底的0.39%下降至最新的0.36%,呈逐年下行态势。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总监王蕊认为,基金公司降费这对基民来说是利好,因为基金费用是从投资额或基金资产中扣除的,降费能帮基民节约成本。



让利于民



有机构人士称,本轮公募降管理费源于监管对“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现象的高度重视。


实际上,这一问题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并持续发力推进公募基金管理人让利投资者。


2022年4月,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切实提高公募基金行业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的能力,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高增长与可持续的关系,切实做到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同提升、共进步。


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中提到,“鼓励证券、基金、担保等机构进一步降低服务收费,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记、清算等费用。”


对于7月7日热议的降费消息,多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权益基金费率下降是让利于民,对基民情绪的回应,“因为私募基金是绝对收益,而公募基金是相对收益,采用固定的费率更有利于避免基金公司过于冒险,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此外,某公募基金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了管理费的下调,解决基民的预期差问题还需要关注市场高点时扎堆发新基,以及一些知名基金经理“一拖多”基金产品审批、营销等多个环节的问题。


SFC

本期编辑刘雪莹实习生赵凤铃

21君荐读

特斯拉被禁入高速?“二把手”晋升半年,20天套现近千万!数位高管频繁抛售股票


起拍价近2000万,面积超236平!落马官员傅政华罚没房产将被法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已报案!多家企业严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