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汇美术馆:深挖当代艺术“富矿”,成为成都这座城的美育课堂
5月10日,广汇美术馆2024三展齐发开幕系列活动在四川天府新区成功举办,“汇成大观——广汇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入世: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暨泰康收藏精品展”“少不入川?——艺术盛年的群像”三大重磅展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三展齐发,近代、现代、当代传承接续,以艺术视角观历史、立当下、向未来,体现了广汇美术馆对中国美术现代性历程探索的深入和对在地艺术生态生长的关注与扶植。
自初始至成熟,从近现代向当代延伸
早在2023年7月的开馆大展正式亮相之前,广汇收藏便已名声远扬。
这是一家“先有收藏后建馆”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30多年的收藏积累,目前已形成以中国近现代书画为主要脉络的完整收藏体系。同时,美术馆致力于以馆藏为基础建立一个完整的学术和教育解释体系,并聚合美术馆资源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推广、文献建设、对外交流和公共文化服务。
傅抱石《雨花台颂》
广汇美术馆的藏品主要来自二级市场,收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入藏了许多一流画家的精品。
第二个阶段是“调整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更多关注近现代书画领域,确定了以“十一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石鲁、吴冠中)为主的收藏骨架。
徐悲鸿《十二生肖册》
第三个阶段是“成熟阶段”,自2007年之后至今。这个阶段美术馆从艺术史的角度反观收藏,使收藏脉络更加系统,逐步形成以中国近现代书画为主要脉络的完整收藏体系,现收藏有60多位著名艺术家的500多件精品之作。
广汇美术馆馆长张格芳说,虽然美术馆的收藏以“十一大家”作品为主,但并不局限于“十一大家”,而是坚持以“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历程”为学术研究方向,将中国近现代书画作为最主要的收藏领域,也会向当代艺术延伸,“什么样的作品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更有价值,就会进入到我们的收藏体系中。”
潘天寿《鹰石山花图》
深挖藏品艺术历史,推动社会美育
在上月开幕的三场重磅展览之中,“汇成大观——广汇美术馆馆藏精品展”既是精品展,也是常设展。这场常设展在底色上延续了2023年7月开幕的年度大展“共态时空:20世纪中国书画的视觉情怀”,保持着高水准,并呈现新特色。
在“共态时空”中,广汇美术馆首次向成都观众们展示了“十一大家”齐聚一堂的风采,而在“汇成大观”中,展出作品除了“十一大家”的代表作,还包括于右任、沈尹默、于非闇、郭沫若、吴湖帆、溥儒、刘海粟、丰子恺、林散之、黄君璧、关良、费新我、蒋兆和、叶浅予、赵朴初、吴作人、何海霞、陆俨少、谢稚柳、黎雄才、关山月、启功、杨善深、黄秋园、赖少其、田世光、程十发、黄胄、周思聪等大家作品。
“汇成大观——广汇美术馆馆藏精品展”现场
在这些作品中,有绘画,有书法;有立轴,有长卷,也有条屏和册页;有工笔,有写意,也有工兼写;有山水,有花鸟,也有人物,云集了海派、岭南画派、京津画派、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诸画派领袖人物的重要作品。
张格芳表示:“馆藏是广汇美术馆的立足之本,也是未来运营中的核心竞争力,这些藏品不仅构成了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和历史责任,还是知识构建和知识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汇美术馆当前主要任务是如何深入挖掘和呈现藏品中的艺术历史,以及如何将其呈现给观众,推动社会美育。”
“入世: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暨泰康收藏精品展”现场
对于成都观众们来说,如果想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对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成就获得最直观的感受与了解,那么广汇美术馆的这一常设展,无疑是社会美育的一个绝佳课堂。
正如广汇集团创始人孙广信所说:“好的作品只有为更多的人知晓和喜爱,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力。让普通人,让孩子们都能看到中国最顶尖的书画,接受洗礼与熏陶,这是艺术作品最大的社会价值,也是收藏者最快乐的事。”
扎根成都,深挖当代艺术“富矿”
作为国内最具规模与实力的民营美术馆之一,最初从新疆“空降”至成都的广汇美术馆,自举办开馆展近一年来,不仅助力推动城市艺术生态的发展,为城市注入文化活力,也不断地扎根成都,凸显出一座美术馆的“在地性”。
以上月开展的三场大展为例,“汇成大观——广汇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和“入世: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暨泰康收藏精品展”,主要是聚焦20世纪中国艺术。而“少不入川?——艺术盛年的群像”,则呈现了一个“立足地方,呈现当代艺术”的在地展览。
“少不入川?——艺术盛年的群像”现场
广汇美术馆确立的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历程”,要做中国美术现代性历程的研究,必须有更多样本和研究对象。在成都这座当代艺术的“富矿”中扎根的广汇美术馆,未来也将围绕确立的学术研究方向加强馆际合作,推动藏品的流动,同时致力于对在地艺术生态的关注与扶持。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编辑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