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震中一路走来,土耳其女孩在成都圆梦:想当一名汉服博主

时间 • 2025-07-18 02:25:01
成都
中国
语言
中文
他们

加济安泰普,土耳其南部最大城市,若不是因为2023年2月6日那场7.8级大地震,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地方。当时23岁的土耳其女孩莎莎(SARAFISTIKCI),跟随家人撤离城市中心,在临时住处生活。她一边为余震担惊受怕,一边照顾弟妹,这个变故,让她差点放弃了自己的计划——两年来,她一直在学中文,想要去中国上大学。互联网另一头,古老神奇的国度一直吸引着她、鼓励着她。她最终振作起来,一边坚持上网课,一边申请学位。三个月后,她终于收到了梦寐以求的消息:拿到孔子学院的奖学金,可以去中国留学了!如今,她一边在四川大学上学,一边游历成都,用中文和人交谈。她觉得生活比之前想象的好,还计划留在中国工作。她的经历,是一些留学生的缩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提出,要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支持高校开设优质特色的来华留学课程,并且搭建统一的语言服务平台,为留学生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岗位。

▲莎莎在成都

互联网打开“传送门”,土耳其女孩梦想来中国

莎莎回想起来,中国行的开端源于奇妙的缘分。

2021年,正在用交友软件的她收到不少中文短信,觉得方块字很神秘。真正勾起她兴趣的,是她看到一些穿着汉服的女孩们的视频,“真的太漂亮了,我很想去一次。”

她开始在网上结识中国朋友,向他们了解中国。了解得越多,她越是萌发了学习中文、去中国留学的想法,“对我们来说,没有字母表的中文可太难了,但我认为中国的经济会越来越好,未来会有很多和中国做贸易的公司需要翻译人员。如果我能学好中文,就能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那年夏天,莎莎的朋友们升入了大学,而她决定留在家中,自学中文。

她在网上找了个来自中国的语言“搭子”。最开始听不懂,她用软件把对方的语音翻译出来,然后输入自己想说的内容,跟读模仿中文发音,再说给屏幕那头。

父亲很支持女儿,答应赞助她去中国学中文。距离预计出发的时间还剩1个月时,因为一些变故,父亲表示很抱歉,不能信守诺言了。

莎莎很伤心。过了很久,她偶然得知有一个申请奖学金的机会,前提是通过中文语言考试。

在加济安泰普,中国游客很少,也几乎没有中文班。莎莎报了一个中文网课,老师是一名住在伊斯坦布尔的中国人。

父母离婚后,母亲出门工作,莎莎在家照顾几个弟妹。“那段时间很难,又要打扫卫生做饭,又要集中精力上网课。但是我内心深处无比清楚自己想要去中国,去看一个更大的世界。”

▲莎莎奶奶自制的土耳其早餐

莎莎的汉语老师也是她的动力。即使进步很小,她总是鼓励莎莎。

学时结束后,到了交学费的时候,老师却告诉莎莎,自己的丈夫已经替她付了。“几天前,我丈夫偶然旁听了一节课,他听到你读课文时,惊讶地感叹‘这个女孩朗诵得太美妙了,就像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我丈夫告诉我他来付学费。”

莎莎感到震惊,坚持要自己付,最终没被接受。莎莎不知道如何报答老师夫妇,而且跟他们又住在不同的城市,“所以后来我无论见到谁,都跟他们说,‘你应该去学习中文,我知道一个很好的老师’。”

留学梦辗转实现,在成都深造,还和男友“奔现”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在一天之内发生了两次7.8级地震,导致数千座建筑倒塌,数万人受灾。

莎莎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所动摇,看着满目疮痍的家园,她告诉自己应该现实一点,“同龄人都上大学了,我只是待在家里折腾,没有任何好的结果,要不放弃吧,太难了。”

17岁的妹妹站出来反对,“你忘了我们要去中国旅游的梦想了吗?有一天我们应该去中国,吃美味的食物,看漂亮的风景。不,你不能停下来。”

妈妈也说,她是在找借口想待在舒适圈里,“如果你没有竭尽全力,你就不是真的想要做这件事”。

地震后,莎莎此前的中文老师发信息来关心她,问自己可以帮上什么忙,还坚持帮她付了中文语言考试的费用。老师说,“我了解你,你是一个特别努力的女孩,我只是想让你继续”。

最终坐进考场时,“房屋还在余震中颤抖”,但莎莎好像已经注意不到了,眼前只有唯一的目标。

2023年5月,距离“中国梦”萌芽已有两年,莎莎通过了语言考试,拿到了孔子学院的奖学金,最终她选择成都的四川大学就读。

莎莎选择成都的理由是因为这里“很有生活的味道”。

她喜欢漫步于历经岁月洗练的成都小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周边,被她慢慢玩了个遍,她会拍很多照片作为留念。

另一个来成都的原因,是和男朋友“奔现”。莎莎的男友出生于2003年,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上学。他是两年前在网上认识的语言“搭子”,两个人当时互诉衷肠,一个月后确定了关系。

“尽管他比我年轻,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有一段时间,莎莎对出国非常迷茫,男友寄来了自己的夹克,告诉她,“你想我的时候,就抱抱我的夹克,相信我们一定会见面。”

来到成都之后,男友手把手教会了莎莎在线支付、点外卖、扫单车,成为她在中国的家人。

莎莎上的是语言班,第一学期取得了3.9分的绩点,班级排名靠前。她最喜欢的课是功夫课,通过种种文化体验,她理解着中国文化的特别之处。

一次,老师带全班同学去望江公园体验打麻将。麻将桌摆在竹林中,一众爷爷嬢嬢跑来围观这些外国学生,还跃跃欲试地教他们出牌。虽然彼此听不懂说的什么,那个下午大家都很开心,“成都人真是热情啊。”

▲莎莎的同学在望江公园体验打麻将

毕业后想留在中国,也想当一名汉服博主

莎莎刚来时,遇上听不懂的问题,只会回答“对啊,对啊”,整得别人一头雾水。如今,她的中文已经比较流利,还入乡随俗学到了别的“技能”——以前别人夸她中文好,她会点头微笑说“谢谢”,“现在我知道了在中国,你应该谦虚而有进取心,该说‘哪里哪里,还需要进步’。”

2024年春节,男友带莎莎去见了他的父母。见面前,男友告诉她,“如果我妈妈给你买衣服,你不要拒绝,那是他们表达亲近的方式。”莎莎答应了,她表示在土耳其,人们喜爱用美食表达感情,请别人从早吃到晚都很常见。

莎莎被热情的男友妈妈拉去商场买了衣服、鞋子、化妆品。他妈妈告诉她,“我没有女儿,我希望将来你做我的女儿。”莎莎觉得很幸福,“他们从来没让我觉得我是个外国人。”

▲莎莎和男友

生活逐渐步入正轨,莎莎用镜头记录下各式各样的建筑,她觉得中国建筑总是把文化和时尚结合在一起,“我第一次看到古风星巴克简直惊了。”

她手机里下载了很多APP,最常用美团和小红书。她还关注了一众美妆博主,想要模仿中国风格的化妆。她也想尝试当一名博主,穿着美美的汉服在锦里、宽窄巷子拍Vlog,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完美的,经验是最好的东西,这是我喜欢体验新事物的原因。”她喜欢读中国一些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他们的起点并不高,这促使他们努力做到最好。来到中国只是开头,我会一步步努力下去。”

中国和土耳其的贸易往来正在不断加密,莎莎想毕业后投身于此,从事翻译工作。“我的同龄朋友已经快大学毕业了,而我今年夏天才升入本科。我才24岁,还有很多机会。”

▲莎莎在成都

全国政协委员董洪川:

建议川渝高校积极对接企业语言服务需求

在成都,有很多像莎莎这样的留学生。他们不远万里而来,带来了自己国家或地区的多彩文化,也成为了当地社区的活跃分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被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而教育对外开放是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处教育一线几十年,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多年来关注中国外语人才体系的建设和培养。他认为,当今时代,“翻译中国”和“翻译世界”同等重要,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更多外语人才作为桥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留学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当他们身临其境后,会对中国文化有直观的感受,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祖国人民熟悉的话语去传播中国故事,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董洪川建议,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提高入学门槛,进一步规范对外招生的条件和程序,结合各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支持不同高校依托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开设优质特色的来华留学课程,从上课方式、课本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定制”,避免低水平、同质化。

▲全国政协委员董洪川

相对而言,国内东部地区高校享有比西部地区高校更高的曝光率。如何增强川渝等西部地区高校的吸引力?董洪川建议,可以加强丰富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入更多国际文化元素,让留学生有宾至如归、文化交融的感觉。

董洪川也长期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语言服务市场。他表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生效,内陆开放高地、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川渝两地要携手对语言服务做设计规划,对需要语言服务的企业进行一个摸底,把平台搭建起来,根据供需情况统一规划。建议政府根据发展预期,专门设置语言服务平台,提供一些语言服务岗位。”董洪川还提到,川渝两地高校可以联合起来,主动对接“走出去”的企业,将企业的具体需求纳入人才培养过程,增强专业对口性。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张芷旖部分图据受访者

编辑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