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23年前长江边挖草药发现石汉阙,如今成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时间 • 2025-08-04 14:03:27
三峡
重庆
男子23年前长江边挖草药发现石汉阙,如今成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2月6日,春节日益临近,作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乌杨阙,仿佛在给驻足在它面前的游客述说着1800年来的沧桑历史。

2月6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乌杨阙

现场:

汉阙耸立在博物馆大厅正中台阶两旁,被春节的喜庆包裹着,游客争着拍照留念

2月6日,重庆,春寒料峭。

位于渝中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大门上端,悬挂着8个大红灯笼,来自全国各地、操着各种口音的游客,依次在大门口排队入场。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现场看到,该博物馆内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大厅正中台阶两旁耸立着一对高大的古代建筑——阙,它静静地伫立着,任凭游客打量。

“快看,这就是汉阙,它是稀世珍宝。”来自西安市雁塔区的游客秦女士对两个正念高中的儿子说,汉阙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据说截至目前国内已为数不多。

说完,她让两个儿子站在台阶正中央与那对汉阙合影,并咔咔地按下快门。

秦女士母子仨刚刚离开,一名来自深圳的小伙携女友站在台阶处,通过自拍与汉阙留念。

游客在乌杨阙前驻足

记者看到,大厅里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乌杨阙面前驻足品评,倾听它诉说历史的沧桑,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离开前他们还争着合影,场面十分热闹。

据悉,当天该博物馆因游客太多,后来采取预案主动限流。

讲述:

“王草药”23年前长江边沙土中发现一大块石刻,紧急报告给文管部门

今年70岁的王洪祥系重庆市忠县乌杨镇人,目前居住在忠县县城。

他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年轻时他是一名煤炭搬运工,闲暇时经常带着锄头等工具外出采草药,时间一久当地人都叫他“王草药”,斗转星移,如今他系三峡民歌、三峡号子的重庆市级非遗传承人。

他对记者介绍称,万里长江从他老家乌杨镇旁边滚滚流过,三峡蓄水之前,他时常到江边采草药,大约是2001年初的一天,他在乌杨镇将军村下游一片叫“狗钻洞”的河滩里采草药,“那个地方离我搬运处大约只有300米远。”“王草药”回忆称,当他挖开一味药草时,突然发现江边沙土中裸露出一块石刻,“上面刻的是一个凶猛的怪兽,口中衔着一只圆环,雕刻非常精致,我怀着好奇心挖开了一些泥土,看到它深埋在地里,不知道埋了多深。”

他说,当初三峡蓄水前,各级文物部门都在长江三峡沿线进行抢救性发掘,平时在与他们接触中学到了一些文物知识。

“那个石刻从造型看,起初我怀疑它是用来镇妖的。”“王草药”说,后来他给忠县文管所打电话紧急报告了自己发现的情况,引起高度重视。

发掘:

鉴定为国宝级汉阙,沉睡1800多年后重见天日

重庆文史书画研究会原副会长陈仁德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王草药”所说的那个“狗钻洞”是一片坡状河滩,长江每年多次的潮起潮落都要将这片河滩反复冲刷,使这片河滩变得沟壑纵横。

陈仁德说,当年曾先龙是忠县文管所副所长,从事考古近30年,参加过三峡库区许多重大发掘,在文物考古界很有名气,当初接到报告后,曾先龙一行3人来到河滩上,到“王草药”指定的那个地方去寻找,果然发现被潮水冲出的那块石刻。

陈仁德对当初发现过程曾有专门记载和研究,他回忆说,“当时曾先龙俯下身去扒开浮土,一个精美的怪兽衔环石雕露了出来,他定睛看了看,便大声叫了起来,那一刻,他激动得像个小孩子。”

“凭曾先龙多年的经验,他知道所发现的正是举世罕见的汉阙。”陈仁德说,那是2001年6月8日下午2时,是一个令考古界为之惊喜的时刻,3天后,重庆市博物馆馆长助理邹后曦急赴忠县现场踏勘,面对那一块块精美的构件,他也激动不已,称“汉阙的发现弥足珍贵,应立即实施抢救性保护。”

陈仁德告诉记者,时任忠县县长陈明忠获知消息后,马上调度资金组织发掘,紧接着邹后曦为领队、曾先龙为执行领队的考古队于2001年6月24日奔赴乌杨镇安营扎寨开始发掘。

陈仁德称,同年6月28日,考古队在东边的探沟里先后发现一批石质构件,包括阙身、阙顶、扁石、枋子层等,它高2.4米、宽1.1米、厚0.75厘米,足有5吨重,上面雕刻着一只几乎等高的白虎,线条粗犷简洁,造型古朴庄严,是典型的汉代风格,“由于长埋于地下,这些珍贵的构件得以保存完好,精美的阙顶为重檐式仿木石刻,瓦垄瓦当线条分明檐角飞动,扁石上刻着方孔钱纹和菱形纹,线条匀称,如描如绘,枋子层刻角兽半圆雕,造型生动,呼之欲出。”

他说,同年7月8日,另一个阙顶被发现,长2.4米、宽1.7米,“出土时仰面朝天,石质光洁圆润,其中两条椽子上,分别雕刻着一根长蛇。”

“曾先龙告诉我说,根据已发现的阙身判断,这是一处汉代子母双阙。”陈仁德介绍称,所谓子母就是每一边都分别由大小不同的两个阙身组成。

陈仁德感慨道,那一片海拔135米~140米的河滩两年后将永久性沉入江底,国宝汉阙在沉睡1800多年后、淹没前的最后时刻被发现,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价值:

惊动中国考古界,成为重庆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一名曾参加过汉阙发掘工作的专家回忆称,忠县发现汉阙的消息传播开来,惊动了中国考古界。

据陈仁德介绍,2001年7月10日,北京大学考古系、广州市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考古系、武汉大学考古系的专家学者相继赶赴重庆忠县,争睹该旷世国宝风采,“7月19日,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张柏风尘仆仆赶到重庆,听完关于汉阙的汇报后称它不仅属于忠县,也不仅属于重庆,它属于全国。”

记者采访获悉,当年重庆市相关领导曾要求汉阙发掘完毕后立即运到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当初正在建设中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品。

2024年2月6日,该馆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当年在忠县乌杨镇发掘的汉阙被定名为“乌杨阙”,它是全国现存的30余座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的,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后经评选成为该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每年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众多游客参观。

专家:

考证为三国名将严颜将军墓阙,历经风雨滚落江边被泥沙掩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说,阙,是中国最古老的门,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有表征意义的楼观建筑,可以登临远眺,通常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在古代,缺、阙通用,所以称为阙,阙有土阙和石阙两种,土阙起源于西周,因时代久远,已荡然无存。我国现存最早的是汉代石阙,是我国年代最为久远的古代地面建筑,堪称国宝级文物。

该人士称,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自上而下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主阙高4米,子阙高2.6米,阙身上雕刻有当时的生活场景、神话传说、飞禽走兽,夸张的铺首、角兽、朱雀、长达两米多的青龙、白虎等,造型生动,展现了汉代艺术的神韵,从造型到细部,乌杨阙忠实的模仿了木构建筑的形状和造型,这对无一幸存的汉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该专家称,据考证该乌杨阙是蜀汉严颜将军墓前的石阙,墓前阙是对墓主身前功名尊荣的显扬,同时也是天上神灵、地下灵魂进出的“神道”“天门”。

重庆文史书画研究会原副会长陈仁德对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介绍称,故事张飞义释严颜中的“严颜”是三国时期的知名将军,他是重庆忠县(当时称临江县)人,死后被追赠壮烈将军,归葬故乡忠县,葬在今乌杨镇将军村,人称严将军墓,此后数百年将军墓屡经变故,至今已无遗迹可寻。

他说,他曾多次前往发掘现场,得知严颜墓位于一个山坡上,下端便是长江,“有专家推测三国时蜀汉为严颜建造了那处汉阙,大约在唐代汉阙因故倾倒,构件从坡顶抛散到下方河滩,后又被河沙渐渐掩埋。”

陈仁德介绍说,有资料显示,目前汉阙在全国只残存34处,每一处汉阙无疑都是弥足珍贵的国宝,因为它是汉代建筑唯一的遗存,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建筑艺术及风格,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黄平编辑李智

(如有爆料,请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029-88880000)